学生作文网

管建刚作文三年级(实用3篇)

学生作文网 8

管建刚作文三年级 第1篇

一年大病,两年养病,三年经商,八年村小。七代务农,八面无书,九九寒冬,十年板凳。这段文字是管建刚作品勒口上的“标配”。爱用短句,略带嘲谑的“管式”话语,概述了他前半程的教育人生。

1998年前后发生的三件事,改变了管建刚的职业走向。第一件,他在本县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名为《三月》的散文,给黯淡的村小生涯带来了尊严和荣耀。第二件,吴江成立语文教改中心组,他找到了“组织”。第三件,江苏省“教海探航”论文颁奖活动在吴江举行,管建刚观摩了,并碰巧与全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薛法根同居一室,大受震撼:“原来,语文老师可以这样当!”

发表作品让管建刚明白:写文章就是发出自己的声音;而发表本身的激励性,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。这样的经历能否复制到学生身上?他决意一试。

1999年,管建刚进入屯村中心小学,学校有印刷机。次年春天,他与学生们创办了第一期《班级作文周报》。这份4开小报编发学校、班级和学生家里发生的故事,受到孩子们热情追捧,也引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。

办一张报纸,说易也易,说难也难——每周1万来字,寒暑假照常出;学生一届届,一办十多年。刊用纪念卡、班级小作家、班级诺贝尔奖,等级评奖、积分活动、“稿费”活动……管建刚调动起全部智慧和心力,建立了一整套以《班级作文周报》为中心的操作流程以及激励机制,学生的“发表意识、读者意识、真话意识、作品意识”被慢慢激发出来。

基于沾泥带土的实践,他写了一篇不怎么符合论文范式的“田野”作文教学谈,获得2002年“教海探航”论文评比全省第一名。

同行看了管建刚学生的作文,说:“管老师,你学生的作文,写得就是不一样。”不一样在哪里?“我不上指导课,我只上讲评课。”管建刚说, 让学生用真实的自我写出真实的水平,才能见到学生真实的作文状况,教师才能有切中学生当下真实需求的指点和训练。

做着,写着,一发不可收。从2005年《魔法作文营》开始,管建刚聚焦作文教学主张、作文教学故事、作文训练系统、作文教学课例、作文评改举隅……几乎一年推出一本专著,“作文教学革命”书系颠覆了偏重于学科知识、教师作前指导的传统作文观,创建了“写作—发表—对话”的新作文教学模式。

基于报纸,超越报纸。一位专家说,管建刚在一张报纸上建造起一座语文教学的大厦。

十年一剑。2008年,管建刚评上省特级教师。

吴江区青云小学教师赵加春是管建刚名师工作室的成员。跟学多年,带班经历和作文教学实绩让他一次次确认,作文教学革命的要义就两条: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,作后讲评重于作前指导。

掀起这场“革命”时,管建刚地处乡村,但怀揣的是对教育教学根本问题的思考。他从“好的作文教学应该什么样”出发,再根据教学实践推演出训练、评讲系统,进而重构了小学作文教学体系。

管建刚作文三年级 第2篇

管建刚属牛,打小就倔强执拗。父母安排的农活,无论多苦多累,都咬牙独立完成。这股犟劲一直伴随着他。比如,他坚持将自己开启的三场教学变革称为“革命”,就是强调,从以知识传授为起点走向以问题解决为起点。他认为,“革命”不是在过去框架下的调整和完善,而是建立一种全新框架。

纵观这些变革可以看出,“革命”不只发生在课堂形态变化上,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变化、观念的变化,特别是教与学关系的变化。而他用实践的“锄头”开启的变革,都发端于教育教学现场的小事。

“革命”刀刃还指向管建刚自身,停下“指向写作”的阅读教学研究如此,“家常课”改革也是如此。

“思行读写,是我一辈子遇见的生活”,管建刚将“独立思考”排在首位。 “矮板凳,且坐着。好光阴,莫错过”。1998年安心做老师,在电脑前“矮板凳”上,每晚两小时,他坐了整十年。

上海市特级教师、松江区教育学院语文研训员谈永康担任过吴江语文教研员,至今与管建刚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往。他说,写是语文老师的本质与天职。管建刚的经历应了叶澜教授的话:“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,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3年教学反思,可能成为名师。”

优秀的教师,本质上都做着学科教育的事。“和学生交往时,我了解到很多小孩子的心里想法,从他们的举止行为中我找到真正的心理学。”管建刚说,中年以后,他将自己的教育生命从“学科教学”里挣脱出来,交给“学科教育”。

吴江这块沃土,从来都鼓励教师做真研究,研究自己,研究学生。这里孕育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群。继薛法根小学组块教学研究室后,又建立了管建刚作文教学研究室。名师牵头成立配编事业单位,全省不多。

几分勇气与胆识,几分智慧与韧性,持续地思行读写;还有一块涵养创新的土壤,一群志同道合的师友。这些,或许便是成就“管建刚现象”的原因。

管建刚作文三年级 第3篇

读课文,读词语;抄写词语,当堂听写;读段落,填空背诵;完成课文拓展练习……3月29日下午,在长安实验小学的一间大教室里,来自阜宁、新沂两地的百余位教师正在旁听二(7)班语文课《亡羊补牢》。40分钟里,主要教学环节就两个——学生读和学生写。这堂课有3个课堂工具:家常课任务单,每一课时“读”“背”任务以及刚需作业;屏幕倒计时小闹钟,每个任务都设定时间,总时长40分钟;教师管理“工具”,包括课堂管理口令、课堂管理手势、课堂管理激励印章等。执教老师上岗不久,语调温柔,组织教学却游刃有余。这是长安实小“家常课”改革的一个课例。

2018年11月,来到长安实小的管建刚原本打算开展作文教学研究,面对一半积分入学、一半新吴江人子女的学生,听课的他痛心发现:教师滔滔不绝地讲,喋喋不休地问,然而80%以上的学生在开小差,老师却“看不见”!

校长钮云华比管建刚早来一年,对彼时的课堂纪律、教学质效同样忧思重重。两个人研讨后决定,要尽快改变现状。他们认为,让学生少开小差、不开小差最有效的方式,是让学生读起来、写起来、忙起来,而不是带着耳朵听。

“小学语文教学‘刚需作业不出课堂’的实践研究”就此开启,管建刚担纲主持,并提出“家常课”概念。 他将“把课堂还给学生”这句“普通话”,完整阐述为“把70%的课堂时间还给每一个学生”,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“学”“习”的主人。

“家常课”遵循“零起点教学”原则,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和课文朗读背诵做起;将学习任务分解到“读、写、背”不同环节,用闹钟分割时间,让每一个学生每一分钟都在课堂上忙碌起来;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课前学习任务单的研发,以及课堂上的组织、管理、激励和示范。

“课堂像一支学习的部队,而且看起来也容易学。”听课后,阜宁县师范附属小学教师关雅楠很羡慕,同时又有疑惑:“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在某种程度限制了学生的活力,也不是当下倡导的启悟教学?”

管建刚直言:“没有规矩的课堂的‘活’,实际大多是‘乱’。语文的问题多,语文承载的内容也多。语文课首先要解决长期以来悬而不决的问题:老师讲得多、问得多,学生读得少、写得少。”

管建刚认为,教学研究就是解决问题,一线教学研究就是解决现实问题。“一开始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开小差,是完成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任务。”而“减负”减什么?“双减”说得清清楚楚,作业的负担。现实路径有两条:一是提高作业速度,二是提高作业有效性。“家常课”改革就直击这两个要害。

据了解,目前江苏、河北、河南、吉林、湖南、湖北、福建、安徽、山东等18个省份的教师,慕名通过网络或来校学习借鉴“家常课”改革经验。

一面是质疑,一面是络绎不绝前来观摩考察的人群。对此,管建刚非常直率: “因为有批评,所以我们可以思考更多,可以走得更稳健。”